法制生活网 > 时政要闻>今日要闻 > 正文

森林碳汇喜变股金——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实践观察

来源: 2024年07月10日

  雨雾盈盈,青山妩媚,盛夏的雷山县黄里村葱绿清凉,静谧如斯。


  千百年来,人们在此靠山吃山,林中取宝,生生不息。然而,几经时光的淘洗,青山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023年10月18日,得益于东西部协作,在村里的踩鼓场上,在全村人的见证下,广东省一企业代表与黄里村林农代表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并互换文本,达成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协议。同时,揭牌成立全国首个“‘司法碳汇跨省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村民用森林碳汇变成了手中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从那天起,这片山林,开始以新的“姿态”回馈着村民。


  保护绿水青山,终得金山银山。今年2月7日,60户村民,家家领取到了首笔森林碳汇款。村中寨老说,今天,黄里村人人都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着这片山林,黄里奔跑的步子更加轻快,村民们有了更多的美好向往,激动人心的故事越来越多……


  7月2日,记者重访黄里村,截取了村民生活的几个断面,感受森林碳汇变成股金后村庄的向上、向善力量。


1.jpg


  “生态资源”变“富民资本”


  7月2日晚,黄里村侯里贤家,炉灶正旺。客厅的长条桌上已摆上10多道菜,甘甜的米酒一碗又一碗。长条桌边是村里的青壮年,还有远方来的客人……


  看着眼前的美好生活,两鬓斑白的侯里贤感慨不已:“现在的黄里村有这么多人来旅游,事实证明,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啊!”


  回忆过去,一些村民为了钱,常偷摸砍伐木材贩卖。村里为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出引进投资企业发展种植有机茶。但茶产业好不容易做起来,茶企与农户又因承包经营权问题,引发山林土地权属纠纷争吵不断。


  如何兼顾村民利益与企业利益?


  推动生态红利折现惠民。此后,村民一起入股茶园共同发展富裕,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森林碳汇村民入股茶企”新发展模式。


2.jpg


  后来,“司法碳汇+乡村振兴”模式在雷山拓展试点范围,黄里村借助东西部合作东风,在当地法院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即广东一企业以每亩森林碳汇作价60元,认购黄里村60户共1000亩碳汇林,认购款汇至黄里村委会,并委请法院监管款项。根据协议,林农保证对林地精心管护,不出现滥伐、失火等损毁情形,否则份额相应减少,且要按传统乡村治理方式接受处罚。


  去年3月,贵州“司法碳汇第一股”正式分红,农户分别领取700—800元不等红利。今年2月,村民喜获“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碳汇款,生态最终变成“软资产”,村民喜提“大礼包”。


  “雷山法院作为见证人和促进方,不仅对企农双方做好普法宣传,调适双方关系,还指导双方依法合规开展森林碳汇保护利用。现在村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纠纷越来越少。2022年以来,实现涉碳案件‘无讼、无访’。”雷山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生态保值增值,森林碳汇“软资产”转化为兴企富民“硬效益”,也为深化东西部合作探索新路子。


  “不用砍树还有钱赚,青山真正变成了我们最大的财富。”村民们感叹道。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里如今没有了山林纠纷,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村民们心更加齐了。感谢法院人的努力!”侯里贤提起现在村里的状态,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有我们在,必须牢牢守护好我们的这片青山。”年轻人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白炽灯下,每个人的脸都因激动而泛红。

 

3.jpg


  “两山”转换赋能乡村旅游


  7月,藏在深山里的黄里村道上,外地的车牌号多了起来。


  青山绿水间,村子风景如画,野花相随。广场里,有卖油粑粑、煮土豆、玉米棒的,有唱苗歌、打苗鼓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是继去年10月鼓藏节后,大家从社交平台上了解到了我们村,游客不断涌入。”黄里村党支部书记侯建勋介绍说,他们来听森林碳汇如何实现的故事,还学打苗鼓、唱苗歌,离开时每人还会带走一块自己亲手制作的苗绣。


  山村风景、苗寨风情和绿水青山的动人故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现在已经有了农家乐、生态农产品。”


4.jpg


  记者走进一户新开的农家乐,只见厨房里炊烟缭绕、烈火烹油,堂屋里食客盈门、热气腾腾,店主穿一件白色褂子,忙得像个陀螺,脚不沾地地传菜、上菜,店里苗家小曲响亮欢快。


  按照村里的旅游规划,黄里主打森林康养旅游。


  绣苗绣、熏腊肉、酿苗酒、打银饰……村子里,每个人都在动手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乡村旅游就是那座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架好了群众就能源源不断受益。”侯建勋说。


5.jpg


  生态文明入脑入心入行


  “爷爷,你不要在林子里抽烟,小心着火。”


  7月3日一大早,伴随着山林的风涛,6岁的小童童用稚气的声音提醒巡山的爷爷杨刚。


  杨刚自从成为森林碳汇股民后,他的身份变成村子里的护林员,每月领取相应工资。他常带着孙子一起巡山,守护山林,预防火灾,已然生长在孙辈的心中。


  “今天的黄里村,用人人都是护林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侯建勋如是说。


  为加强森林的防护和管理,村子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护林队伍,他们除承担宣讲、巡山、管护的职责外,还要进行病虫害监测防治,尝试通过开展古树名木认养,增强村民保护意识,挖掘古树资源,讲好黄里生态故事,努力打造乡村文旅新“打卡点”。


  除此之外,村里还按照民族地区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制定了3个120的奖惩机制,即若发现一起滥伐、失火等损毁情形,当事人要承担120斤猪肉、120斤米酒、120斤大米的处罚;如因生产生活需要持证采伐林木,必须征询和告知对方;对采伐林地和自然灾害损毁林地,要及时补种补植。


  护林、爱林、植绿……如今在黄里村,生态思维和生态伦理在这里有了具象。从小孩到老人,他们将爱护山林的理念深深植根心底,用质朴的行动,确保在与环境互动时,更亲和、更相谐。

何永利
编辑 周止戈
村民;森林;山林;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司法;村子;雷山;认购;东西部合作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