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期,“中小学教师课外负累重”这一话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仍承担着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一些本应由其他部门完成的工作层层加码转嫁给学校和教师,让广大教师不堪重负。因此,多地陆续发文,对给中小学教师减负作出具体规定,引发关注。
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为教师减负的相关政策,但如何让政策落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学校潜心治校办学,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还需进一步探讨。
地方案例
让教师每周享受半天“周中假”
目前,多地教育局已出台相应的教师减负措施。如温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爱工作的十条措施》,针对“双减”实施中教师亟需获得支持的问题提出方案。其中包括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每周可享受半天“双减假”,也可用课后服务时间兑换“双减假”,支持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为下午托管的教师提供“平价放心菜”,引导新设教师子女(婴幼儿)托管、托育照护点,解决教师因参加课后服务无法兼顾自身子女的矛盾。
安徽蚌埠市教育局也发布《关于实施基于智能技术的蚌埠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弹性上下班制的意见》,教师每周有望享受半日的“双减假”,并鼓励在课后服务中打破班级界限,灵活组班、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
问责教师减负执行不力的地方领导
如何保障减负政策执行到位? 开封市出台了减负清单,列出“严格实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报备审批制度、规范精简文件和会议、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规范精简统计报表、科学设置教师评价标准”等细则。同时,还把这一具体事项纳入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将结果作为对地方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问责。
媒体评论
新浪网:教师减负需杜绝形式主义
为教师减负,需要继续把政策落实落细,对减负内容进行清单化,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此外,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整治形式主义问题。一方面要防止给教师摊派形式主义的任务,不对学校进行过多的行政化干预,明确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防止内部考核管理形式化的问题,不能随意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切实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株洲日报:教师减负需完善相关机制
把教师从非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减负不再停留在文件上,关键是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首先,明晰政府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边界和责任界限,明确教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其次,改革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标准,特别是深化改革教师的职称晋级、职务晋升制度。再者,完善教师减负配套问责机制,并畅通教师举报维权机制。
(本报综合报道)
为教师减负莫成一句空话
■ 廖卫芳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人,理应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但事实上,各种非教学任务却屡屡进校园,比如,统计学生户籍、统计参保情况、迎接检查搞卫生、动员家长打疫苗、代收家长人身意外保险费、催缴水费等情况,让不少教师被各种各样的非教学任务所烦、所困、所累。
殊不知,让教师承担非教学任务,无疑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首先,会挤压教学时间、侵占教师精力。其次,过于频繁的非教学任务影响家校关系,不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其三,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也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并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可见,让教师承担非教学任务,弊大于利。
其实,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而且,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减负措施,但由于这些措施往往停留于文件中,并没有真正有效落实,因而,为教师减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笔者以为,要遏制非教学任务进校园,切实为教师减负,还需多措并举,综合施治。
首先,要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非教学任务“黑名单”,通过“黑名单”机制把非教学任务阻挡在校园大门之外;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清查,该清退的要清退,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其次,要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相关部门不妨通过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可操作性,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和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
其三,要建立健全投诉机制。相关部门要设立投诉专线,增设网络投诉渠道,保障教师被摊派非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正规且畅通的渠道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切实为学校和教师维护正当权益撑腰。此外,还要将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督查内容,定期对各级党政机关和学校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相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党政机关和学校要严肃问责。
如此,或许能让更多的教师从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中走出来,从而让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来。这样,为教师减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减负功夫应在校外
■ 丁慎毅
据相关媒体报道,10月31日,河南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吕某疑似跳楼自杀的帖子引起网络关注。根据家属提供的遗书,女老师在遗书中称,学校给老师安排了太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出现此事深感遗憾,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也将对涉事学校师生进行心理疏导。
该事件需要相关部门实锤调查,但不容否认的是,教师杂事颇多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教师课外负担到底重不重?2022年3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今年9月,多地陆续发文,对给中小学教师减负作出具体规定,但“新华视点”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仍承担过多非教学任务,一些本应由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也进入校园,挤占教师正常工作时间,有些还引发家校矛盾;“顶端新闻”今年10月份对郑州市425名教师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84.24%的教师认为,即使自己会及时批改作业,但占用的都是下班后的时间。
明知教师课外负担重,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问责制度落实不力。2022年7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指出:“对拒不纠正并且继续向学校摊派上述指令性任务的,要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对有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并予以公开曝光。”
但是,凡是能给教育部门或学校下达任务的单位,往往都是能影响教育部门或学校利益的单位,任务摊派下来,学校不敢有丝毫推诿。
治理这一问题,功夫应在校外。政府要像优化营商环境那样优化教学环境,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对各部门摊派的任务予以清理,予以问责。再者,教师减负工作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责任,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把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