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消失20多年的鳗鲡回来啦!”日前,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开展赤水河鱼类资源监测时,再次监测到珍稀鱼类鳗鲡。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未在干流筑坝的一级通航支流,干流全长436.5公里,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和栖息地。10多年前,因过度捕捞、污水直排等遭到严重破坏,鱼类越来越少,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甚至一度消失。
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赤水河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早建言赤水河禁渔
站在赤水市城区赤水河河岸,两岸树木郁郁葱葱,一江绿水缓缓流淌。
“10多年前,因过度捕捞,甚至还有电鱼,再加上两岸污水直排入河,曾经在河水欢蹦乱跳的鱼类,越来越少,有些鱼类还绝灭了,简直让人心疼。”赤水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委员林仕海叹息说。
2016年初,赤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人大代表反映,对赤水河鱼类保护工作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后,向赤水市委提出了建议:应当停止一切捕捞,严厉打击电鱼行为,开展鱼种群监测,探索开展增殖放流。
赤水河水域里分布有鱼类18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白鲟、达氏鲟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大鲵等;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岩原鲤、鲈鲤等;岩原鲤、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四川白甲、异鳔鳅鮀、长薄鳅、四川华吸鳅、宜宾鲴、壮体鮡等38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其中,常见鱼类有50余种,经济鱼类有20余种(岩原鲤、圆口铜鱼、长吻鮠、中华倒刺鲃、南方鲇、长薄鳅、四川白甲、鳜、华鲮、长鳍吻鮈、黑尾近红鲌、异鳔鳅鮀、瓦氏黄颡鱼、鲤、鲫、鲢、鳙、草鱼等),这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基因库。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的建言得到赤水市委的高度重视,并责成相关部门拿出细致方案并落实。
2016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在此基础上,赤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协调与监督职能,督促赤水市相关部门纷纷出台实施细则或方案,监督实施成效,为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提供支持。
增殖放流
138名渔民“转业”上岸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工作,其下属的水产站、长江流域珍稀鱼类增殖站和渔政执法队等利用车载广播,常态化宣传《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禁渔期公告》等政策法规,在赤水河连渔溪赤水段至元厚镇,开展了打击非法捕鱼专项行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管理部门意识到,只有赤水河流域的渔民彻底“上岸”,才能更好地保护鱼类栖息水域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赤水市围绕渔民转业问题,提出了“识别准、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禁渔禁捕、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守护母亲河、人人共参与”的浓厚氛围和广泛共识。通过召开座谈会、“一对一”访谈等,广泛收集渔民建议意见,还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渔船、网具等开展分户评估,明确征收补偿标准,公示各户补偿金额,做到过程公开规范、补偿公正精准。
对转产渔民过渡期生活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445万元,对生活困难的转产渔民,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以船为家的无房户、D级危房户或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的渔户,及时解决其住房困难。根据转产渔民意愿,自愿选择缴纳城镇或农村医保,将其子女列入就近学校入学范围,实现转产渔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同时,组织转产渔民技术培训,开展“企业+岗位+工人”订单式服务,共引导51名渔民就近就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引导58名转产渔民发展金钗石斛、乌骨鸡、生态水产等特色项目,入股村集体经济,实现“资金变股金、渔民变股东”。渔民转产给予每户2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三个15万元”财政优惠政策,累计发放补助资金336万元,扶持有意愿有能力渔民从事餐饮美食、旅游服务、物流运输等。
在赤水市人大常委会的协调与监督下,如期完成赤水河流域赤水段138户渔民转产工作。同时,还拆除网箱2043㎡,取缔“三无”船舶48艘,拆解采砂采石船舶7艘,关停砂石码头7个等。
家住赤水市葫市镇翠簧社区的汤永盛,离家数米远的地方就是赤水河,他自12岁起就在河里打鱼为生。“退捕上岸之前,我一天能在赤水河打到12斤至20斤野生鱼,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汤永盛说,为保护赤水河鱼类资源,他响应政府号召转产转业,并用政府补偿他的17万元资金,开了一家竹筷加工厂,一年收入也有七万多元。同样,渔民周文贵种植金钗石斛,日子过得比打鱼还轻松。
推动全视频监控赤水河
“刚开始禁渔时,有关部门联合打击各种非法捕捞、收售河鱼等行为,但非法捕捞现象偶有发生。”林仕海说。
2020年,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人防+技防”的监管网络体系,聘请4名专职禁捕巡护员,并将十年禁渔列入各级河长工作职责。同时,在赤水河干流设置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有104个摄像头、29个高位监控、5套雷达,实现赤水河赤水段73.9公里监测面全覆盖,还配备执法车、执法船、无人机等设备,对全河段实现了陆上、水上、空中“三位一体”立体监管。
“只要有人站在赤水河边,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一举一动都很清楚。”走进赤水市赤水河流域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在一块巨型屏幕上,“慧聚”了104座铁塔上镜头信息,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杨光辉坐在电脑前,边介绍边轻点鼠标,每个视频监控下河段面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哪怕是夜间,一根草或一条木棍,这套智能AI视频监控系统都能感知,在屏幕上显示‘钓鱼’字样和红色钓鱼图标,并同步向渔政执法人员手机端发出报警,接警人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执法。”杨光辉补充说,这套系统的启用,基本上实现了赤水河里无非法捕捞,岸上无违规渔获的现象。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与四川省合江县人大常委会正式签署《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合江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保护工作协议》,旨在发挥人大力量,共同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珍稀鱼类。
每年,赤水市委、市政府还举行向赤水河增殖放流珍稀鱼类的活动,去年,增殖放流长江鲟1170尾。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监测结果显示,禁渔以来,赤水河渔业资源取得了“四增”的明显效果,即:繁殖鱼类不断增加(由31种增加至40种);珍稀鱼类不断增多(胭脂鱼的监测发现数量由3.4尾/年增加至8.3尾/年,红唇薄鳅、鳗鲡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逐步恢复);个体重量不断增重(白甲鱼等部分鱼类体重增加率达50%);资源总量明显增长(单船监测产量由4.1公斤/天增加到8.0公斤/天)。
如今的赤水河,水中鱼翔浅底、岸边白鹤齐飞,呈现出一派“野色惊秋鸿雁下,水声吹雨鲤鱼飞”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