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区域行业 > 正文

《贵州法治报·人大周刊》| 大军讲人大之十八——人民大会堂建成用了多少时间?

来源: 2024年07月29日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代表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不仅是一个政治地标,而且犹如一部立体史书,记录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铿锵前行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40729154428.png

修建大会堂照片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杨家岭中央礼堂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看着稍感简陋的会场,曾乐观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建一个万人大会堂!”


  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北京建万人大礼堂的设想。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派人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


  这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迎接建国10周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作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明年要大规模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展现我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工程中,万人大会堂放在首位,其他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后来被归纳为“十大建筑”或“十大工程”)。这些重大建筑的完工时间,定在1959年国庆节前。


  周恩来对在天安门广场上建大会堂的位置做了充分考虑。他从天安门广场整体要形成雄伟壮观格局、中国建筑讲究对称、四周建筑物对广场中央有一个向心状态,以及方便中央工作等角度考虑,提出大会堂要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他的这个意见得到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组织指挥广场建设的干部们的一致赞同。当年10月,周恩来对北京市规划局专家组、北京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的3份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审定,详细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3套方案中,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规模较小,而北京市规划局专家组的设计方案是17万平方米,气势磅礴,并且有中央大厅。他认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大会堂方案比较好。他特别指出大会堂观众席要3层,中间大顶上要红星五角大灯为中心,四周似花瓣放射,要葵花向太阳、繁星满天拱月般的灯光效果。至此,大会堂“体型”设计规划基本确定。


  毛泽东始终关注着万人大会堂的建设,1958年施工前,他特意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李富春、陈毅、彭真等中央领导查看了大会堂模型,十分高兴。


  万人大会堂用地面积达13.73公顷,需拆迁单位67个,迁移居民684户,拆迁房屋3993间。参加建设的工人说:“党的威信极高,群众闻风而动。近4000间房屋要拆迁,人们立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皇城根下、天安门广场这黄金宝地,竟然没有一户提出过高要求,更没出现一家钉子户。”


  1958年10月28日,万人大会堂正式动工。天刚一放亮,大会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腾,机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时。


  大会堂工程任务展开之后,全国建筑行业著名的“青年突击队”陆续汇集到人民大会堂工地。最先来到工地的是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紧随其后的是全国闻名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丁庆云混凝土工突击队”等等。


  在施工中,上万名建设人员昼夜苦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其中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300多人奋战9昼夜,完成了过去一个半月的工作,工地上出现了“学百发、赶百发”竞赛活动;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负责铺设大会堂宴会厅的品花地板,研究出新式“推车式”地板刨,使原来要45天工期完成的工作只用8天半时间就完成了。


  白天,成千上万人的冲天干劲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晚上,工地上灯火通明,工人们挑灯夜战。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每个人,进入工地的每个建设者,无不感到时代的强劲脉搏和无穷的干劲。


  在此期间,全国人民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了定货,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


  1959年9月9日凌晨0时,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一同参观了即将竣工的大会堂。在北京厅,万里详细汇报了工程的概况和施工的情况。万里说:这个工程至今没有命名。周总理曾讲过,到时候要请毛主席命名。


  毛泽东问:“你们平时怎么叫呢?”


  万里说:“工人们叫它大会堂工地,我们一般叫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有人提议叫人民宫。”


  毛泽东说:“‘宫’嘛,有些封建。”


  万里又说:“还有人建议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


  毛泽东思考了一下说:“太长了。人家要问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说,到人民大会堂去了。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从此,这座雄伟的建筑有了自己的名字——人民大会堂。


  1959年9月10日,历时10个月零13天,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1960年的3月30日至4月10日,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便从中南海怀仁堂移师人民大会堂。自此,历次全国人代会都在这里召开,人大代表有了自己行使权利的地方。而人民大会堂正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座由人民设计、人民建造、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周大军)

周大军
编辑 周止戈
大会堂;人民大会堂;毛泽东;天安门广场;万里;周恩来;工地;木工青年突击队;北京市规划;设计院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