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区域行业 > 正文

【大军讲人大之十五】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和故事?

来源: 2024年07月24日

  1954年9月23日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周恩来把新中国成立五年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分1949年至1952年和1953年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两个阶段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着手有系统地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报告中,就清楚知道,我国的五年计划(五年规划)就是从1953年开始的。那时,新中国的工业产值比重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比印度还低。毛泽东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就必须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突出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的核心要点,同时要求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等。从那时开始,我国已经完成了13个五年规划,正在实施“十四五”规划。五年规划已经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40724105138.jpg


  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最初的提法,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的建设任务。“四个现代化”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初构想。


  现代化寄托着几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期许,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亿万中国人民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向四个现代化进军!”“把青春献给四个现代化”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建设新中国的印记。进入新时代,“四个现代化”已有新的内涵:“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阶段,全中国人正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所作的报告历时2个小时。会场上不时响起代表们热烈掌声。


  这是新中国成立5年来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起草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穆兆勇编著的书和《周恩来书信选集》中讲,按照原来的设想,报告起草先由有关部门提供初稿,再由周恩来亲自进行汇集修改。由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起草上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加上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队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8月1日才回到北京。由于公务繁忙,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时报告还没有定稿。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想到了时任毛泽东秘书、中宣部副部长的胡乔木。于是在9月16日夜,周恩来给胡乔木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周恩来对时间的耽搁作了自我批评:“我很不安。原想由我先将各方面初稿汇集改好后再送你修改,不料忙了两周,竟不能终篇,而且延误了时间,给你造成极大困难,这是我的工作方法上的错误,严格说,也是思想上的错误。现在时间有限,请你与伯达同志一商,按照主席的指示,如能重写就重写,不要受原草稿的任何拘束,也许要便利些。如何,请酌。”胡乔木不负重托,很快将政府工作报告草稿修改完毕,并经中央审定通过。


  从9月23日到26日,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75名代表先后大会发言,对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意见,提出了建议。发言结束后,根据主席团提议,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对于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五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满意。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周大军)

周大军
编辑 周止戈
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业;五年规划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