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区域行业 > 正文

《贵州法治报·人大周刊》| 【大军讲人大】为什么说“五四宪法”草案大讨论是中国制宪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来源: 2024年06月25日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宪法草案初稿。会议决定在最近两个月内完成对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和修正。3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通知》,要求各地党委认真讨论并对整个讨论加以领导和组织。于是,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和5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开展对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到6月11日历时80多天的大讨论结束,共有8000多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共计5900多条。


  1954年5月27日、28日、29日、31日,刘少奇先后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二、三、四、五次会议,分章节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6月8日宪法起草第六次会议,对宪法修正稿进行了全盘讨论。


微信图片_20240624150858.jpg


  1954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的全部条文作最后审查。毛泽东说,宪法起草委员会已经开了6次会议了,今天是第七次会议。今天的会议是对宪法草案的全部条文作最后的审查。虽然大家对条文都很熟悉了,但是今天要表决通过,为了慎重起见,还是把它读一遍吧。其后,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副秘书长齐燕铭宣读了宪法草案全文。宣读原文后,会议对全文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讨论中,黄炎培提出:关于国歌问题,有人觉得现在的国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已经过时了。我个人意见,倒是觉得现在的国歌好。在这次讨论宪法草案中,也没有人提出要改国歌。


  毛泽东接着说:国歌不必规定在宪法上。不喜欢现在国歌的人,主要是不喜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但是如果说“我们国家现在是太平无事的时候”,那也不好。苏联采用“国际歌”作为国歌,也有那么一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苏联人民从十月革命起一直唱到1914年,唱了24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我们的国歌有一句“最危险的时候”,有些人就觉得不舒服,现在帝国主义包围得还很厉害,唱一句“最危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坏处吧。


  会议讨论得极其认真,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着推敲。


  最后,在毛泽东主持下付诸表决,全体一致同意,决定将它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将经过修改后的宪法草案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的公布,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呼。人民群众认为,宪法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制定的,参加宪法的讨论,就是直接参加制定宪法,就是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的大事,就是在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


  在贵州,麻江县的苗族同胞唱起了山歌,表达对宪法草案的拥护之情:


  共产党来是救星,领导我们翻了身;


  当家作主真高兴,讨论宪法要认真。


  山歌愈唱愈好听,政策愈学心愈明;


  人民的宪法是明灯,照着我们好前程。


  在北京,有近百万人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有270万人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其中有156万人热烈地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65000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浙江全省就有801万人参与了讨论。全国人民在各种场合讨论宪法,“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成为全国当时最热的词语和场景。


  当时正值我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很多地方都被水淹了,地方党委就组织群众在防洪大堤上开小组会讨论。讨论得出的意见成千上万,可是洪水已经冲垮了公路,甚至铁路也不通,怎么办?有些地方就用飞机大包大包地运材料。当各地的意见送到北京,都是用一层层的油纸打包捆好的。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人民群众依然对新中国的宪法充满了期盼。


  这是一部人民的宪法。短短两个多月,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根据这场全国大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又对宪法草案作了一些修改。


  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极为罕见。由此,在中国人民心中播下了宪法的种子。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1898年的戊戌变法,拉开了近代中国立宪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爆发后,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直到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各种版本的宪法文件先后推出,各种政治势力轮番上场,但究其实质,都不过是想用宪法的形式装点门面,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统治,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人民民主政权的总章程进行探索和实践。


  从提出初稿到最终通过,关于“五四宪法”的讨论持续多月,参加人数多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不正是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问题的坚定回答吗?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周大军)

周大军
编辑 周止戈
宪法;宪法草案;讨论;国歌;宪法草案初稿;会议;委员会;起草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