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法治视频 > 视频详情

【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岑巩:思州战鼓奏响幸福乐章

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天眼新闻


  伴随着一声冗长而嘹亮的号声,鼓声、锣声、钹声渐起,有节奏地相互呼应交织,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10月25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哨坪村,土司战鼓队的队员们身着土家族服饰,正在战鼓训练基地排练。


  “在我们家乡,一个寨子里几乎有一半的人都会打鼓,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土司战鼓队队长陈万明说,“我们队总共有55个人,由于兴趣相投,大家便聚在一起抱团发展,将我们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岑巩古称思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思州战鼓又称“夜郎战鼓”,是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群体性、多元性打击乐,因战国时期夜郎军队用于指挥军队、鼓舞士气而得名,是该地区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创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世代相传。


  如今,思州战鼓已深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是当地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每逢各类节日、庆典、祭祀、丧葬等活动,思州战鼓都会参与其中,起到壮大声势、渲染气氛的效果,同时也表达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土司战鼓队的表演中,鼓声从起初的紧张有序,逐渐加快节奏,变得慷慨激昂,观众的心情也随之振奋。


  据岑巩县思州文化研究会会长熊天木介绍,思州战鼓一般由鼓、锣、钹等乐器所组成,演奏分为三部曲,分别是出征曲、交战曲、凯旋曲。该三部曲的阵容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鼓阵按奇门遁甲布阵,有三门阵、五门阵、七门阵、九门阵等多种阵法。


  多年以来,古思州先民通过模仿动物形态、声音和动作,创作了近百种鼓锣曲牌,如《百鸟朝凤》《龙王闹海》《老虎下山》等,鼓声丰富有趣,扣人心弦,表演者们的身体随鼓声舞动,英姿飒爽。


  今年9月,岑巩县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思州战鼓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今年30岁的田田是非遗文化项目思州战鼓的传承人之一,她曾在一次演出中被思州战鼓的表演深深震撼,于是决定加入土司战鼓队。


  10月1日,岑巩县首届思州战鼓文化活动周在非遗游行展演活动中拉开序幕,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思州战鼓、思州傩技傩戏、思州花灯等23个方队队员身着盛装,一路敲锣打鼓、欢歌起舞,为人们展示了一场精美绝伦的非遗文化表演,吸引了万余群众前来观看,田田便是表演者之一。


  “思州战鼓有着独特的魅力,作为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它似乎有一种力量,能够把大家的心凝聚起来,让各民族的兄弟姊妹达成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田田说,“我希望思州战鼓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什么是‘鼓舞人心’。”


  思州战鼓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推动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让群众增进友谊、促进团结。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岑巩县大有镇木召村种养殖合作社成立了岑巩县悦之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夜郎山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当地夜郎战鼓队成立后,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群众”的党社联建模式,依托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发展。


  “我的腿脚患有残疾,是鼓声给予我力量,让我站起来、动起来、打起鼓来。”夜郎战鼓队队长吴本兴说,“原先我们是三五成群的零兵散将,听说政府要举办战鼓节,大伙兴致勃勃,积极性非常高,常常在农忙之余一起排练。这不仅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互帮互助,更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对于战鼓队的队员们而言,战鼓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每谈及,他们的眼中都会闪烁着一种别样的光芒——这就是文化自信。


伴随着一声冗长而嘹亮的号声,鼓声、锣声、钹声渐起,有节奏地相互呼应交织,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振奋人心。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