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生活网 > 地方动态>贵安新区 > 正文

贵阳贵安 办好民生实事增强群众“三感”

来源: 法制生活报 2022年04月19日

  在南明区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群众享受着更加便捷的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在乌当区羊昌镇,农村“五治”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生实事真正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云岩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辖区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白云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近年来,贵阳贵安更加注重民生,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当前,贵阳贵安积极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推进农村“五治”,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坚定不移在“强省会”中强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五分钟生活圈”让群众生活更便捷


  唱歌、走秀、击鼓……4月12日,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群众文化中心一派热闹景象,辖区文艺队伍在这里开展文艺活动。


  时装队的黄君节正在和队员们一起练习走秀。“年轻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今街道在家门口为我们免费提供场地,从家里步行过来只需要5分钟左右,非常方便。”黄君节说,按照中心的统筹安排,时装队每周有3个时间段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丰富生活,让她退休后的生活幸福满满,心态也越来越年轻。


  太慈桥街道群众文化中心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于2021年11月揭牌,建有多功能教室、声乐室、乐器排练室、舞蹈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活动空间,是太慈桥街道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方便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除了丰富的文艺生活,在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内,群众可享受到的便捷服务还有很多。


  在铁建国际城医养中心,居住在国际城F组团8栋的居民王显惠陪着母亲一起就诊,中心开业以来,成为不少居民看病的首选。


  “这里离家近,环境设施和服务好,还有很多专家来坐诊,小毛病在这里就能看,大病还可以转诊到三甲医院,很方便。”王显惠说。


  据了解,铁建国际城医养中心是贵州省医养融合省级示范点,共有五层,一二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层是日间照料中心,四五层共有56张医养床位,可发挥医疗与养老两大服务功能。


  面向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医养中心可提供24小时高品质的全程医疗及助餐、助浴、助医、助急、助洁“五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机构养老、康复护理服务,为日间家里无人照料且能够行动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为居家无人照看的老人提供智慧化服务,实现对老年人群的连续、全程服务。


  老年人需要护理照料,建医养中心;工作忙来不及做饭,实惠又卫生的业主食堂开业;运动缺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建成投用……太慈桥街道积极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坚持以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方向,通过坝坝会、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了解民生关切,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不断完善圈内公共服务供给。


  太慈桥“15分钟生活圈”只是南明区大力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一个缩影。“强民生是‘强省会’的根本目的,也是‘强省会’新征程上一道必须答好的必答题。我们将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增加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有效供给,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南明区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农村“五治”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春日的乌当区羊昌镇中河村,蓝天白云掩映之下,是清澈的小溪、干净的小道、整洁的房屋。


  “相较于过去的旱厕,现在的水冲式厕所干净多了。”4月13日,中河村村民李祖俊一早就开始打扫自家庭院,看着整洁的院子和新建的厕所,他打心眼里觉得舒服。


  农村“治厕”工作开展以来,羊昌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元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范围,解决影响乡村振兴的短板。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发动镇、村干部职工力量,以部门包村、干部包组方式对全镇3400户厕所进行摸排,建立细化台账,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羊昌镇充分引导农民改厕,科学安排建设时序,909户的“一厕一策”方案已制定,将在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目标,清零旱厕户和无厕户;一体化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邀请第三方公司入驻羊昌,对农村化粪池、排污管道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做到排污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


  在羊昌镇甲岗村,农村“治房”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显得恬静而富有韵味,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广场上休闲健身,尽享美好乡村生活……


  “我们探索将农房风貌纳入村庄规划进行管控,对3个村民小组房屋实施立面改造,以保持乡土味道、贴近村民需求为原则,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采取‘一户一院一设计’的方式,重塑乡村个性特色和乡土气息。”甲岗村党支部书记周敬说。


  在实施农房立面改造的同时,甲岗村对农家庭院进行改造升级,在留住乡土味道的基础上,突出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农房的整体协调性,让家家户户都有菜园篱笆,实现一户一景观、一院一特色。目前,全村已完成30多户农房改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乌当区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践行为民宗旨、厚植民生情怀,扎实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等“五治”工作,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随着“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深入开展,一件件顺民意的实事办好办实,乌当区农村基础设施正稳步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日益美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注入强大力量。


  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广大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4月13日,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的学生正在老师的组织下一边朗诵《少年中国说》,一边踏着整齐的步伐,朝着操场走去开展大课间活动。


  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坐落于云岩区水东路中天未来方舟F10组团,是云岩区新建校之一。学校于2021年9月建成投用,占地面积32842平方米,拥有42个教学班。


  “开校到现在,我们招的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共有5个班228名学生。”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校长赵佳介绍,学校建有个性化图书室、音乐厅、人工智能教室、少先队队室、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小型报告厅等特色功能教室。后期还会建设书法教室、蜡染教室、厨艺教室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内,以党的光辉历程、生态文明等为主题的宣传栏随处可见。“除了利用墙面,我们还利用教学楼旁的空地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察能力。”赵佳说。


  据了解,中天未来方舟区域内,公办小学仅有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贵阳分校)和云岩区向阳实验小学,而且这两所学校距离F组团近1000米,难以满足F组团业主子女就近上学的需求。为此,云岩区结合实际,在未来方舟F组团规划建设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让F组团的业主子女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同时也减轻了芳草地国际学校和向阳实验小学的学位压力。


  一直以来,云岩区始终坚持加大公办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教育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云岩区全力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清理整顿学科类培训机构135家;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5670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达12所,居全省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公办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90。8%、58。1%、91。5%;“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接下来,我们将抢抓机遇,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深入推进‘双减’,持续擦亮‘优学优教在云岩’品牌,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工程,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辖区群众。”云岩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服务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


  4月7日早上,家住白云区优品城邦小区的退休居民王芳秀收拾好服装和舞鞋,背着背包就出门了。每逢周二、周四,她都要去白云区文化馆参加“春之芳模特队”的走秀练习和舞蹈练习。


  “我从2018年退休,一退休就开始跟着模特队学习舞蹈。”王芳秀笑着说,周边公共文化场馆很多,环境条件也很好,从区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各级各层都有文化活动场所,每逢重要节假日还常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


  白云区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15分钟生活圈”公共文化普惠服务。“泉湖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有图书室、书画室、儿童活动室等,每天都对辖区居民群众免费开放。我们书屋每周还会开展主题活动,特别是针对辖区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人群,举办科普讲座、手工培训、趣味活动等,不断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泉湖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婷说。


  近年来,白云区坚持文化惠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向社区一线延伸。依托“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为民办“十件实事”等,去年,白云区持续提升改造完善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27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区基层文化设施。截至目前,白云区已建成区级文化馆、区级图书馆各1个,区文化馆分馆12个、区图书馆分馆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9个,初步形成了“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


  白云区文化馆馆长唐红琳表示,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白云区将抢抓机遇,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中,结合居民群众的需求,持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升级及文化惠民服务力度,针对今年白云区启动打造7个“15分钟生活圈”的具体实际,着力推动实施龚家寨街道综合文化站、泉湖街道南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拉营街道铁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29个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改造项目。


樊荣 梁婧 冉婷林 周芸
编辑 牟岚

图片新闻